无所不由,但不可用语言去说明。
良知无知无不知就是真知,即绝对的道德真理。三、变识为知 朱熹批判以觉为性是佛教以作用为性之说,他认为知觉作用只属于形而下者,如果把知觉作用说成性,就是把形上与形下滚作一团,以形而下为形而上。
耳无声,然后能辨五声。他批判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学,认为朱熹提倡在事事物物上穷理,以知其所当然,识其所以然,是专在知识上求了[37],而不是返回到自身,求得德性之知的完善、心灵境界的提高。一顺一逆,造化生成之机也。未发之功,却在发用上用。[27] 这同王阳明的说法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。
但王阳明所说的觉可有两种解释。这里除了强调人者天地之心、万物之宰这一主体思想之外,还重视客观物质世界向主体的过渡,强调主体同客体相互生成。照王阳明所说,心之本体既是个体的,又是绝对普遍的,既是感性的,又是超越的。
照王阳明所说,心之本体既是个体的,又是绝对普遍的,既是感性的,又是超越的。天之高,地之深,鬼神之吉凶灾祥,这就是一种意义。他批评有一种人,只说天,其实何尝见天?比如自然界的日月风雷、人物草木之类,固然是天,但又不可道即是天。有了这种境界,则吾心自然能正,吾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。
这亦可以看作是王阳明的晚年定论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《传习录上》。
王阳明的良知说,是一种很有主体性和实践特色的心灵境界说。这是实现万物一体境界的关键所在。如果私欲、私意用事,人生便失去了意义,便是天人为二。[25] 由良知说出发而归于天地万物一体说,这是王阳明哲学的自然归宿。
因此,万物一体境界就在心灵之中。但不是存在本身的问题,而是关乎存在意义的问题。这样的境界不是依傍什么人,也不是模仿什么人,更不是装出一副圣人的样子,而是自家心里原有的,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。只要信得过,就是圣人境界。
[34] 诚是实理,只有以实理为标准,循而行之,才能正其意之所发,才能诚其意,能诚其意,则诚的境界便能实现。一方面,审美对象若没有我的良知本体,便无所谓美丑。
[23] 王阳明既承认朱熹有心理为一之学,又指出其心理为二之弊,说明他不满意朱子的格物穷理之学。意义当然是对人而言的,至于天地万物本身有没有意义,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。
一、良知是天地万物的灵明 王阳明和程颢一样,以天地万物一体为最高境界,在他晚年的时候,更加提倡此说。灵明只是我的灵明,你的灵明,灵明而能充塞天地,主要是从功能、作用上说的。比如王阳明观花间草,就是如此。良知本体如同明镜一般,以之照物,则美者自美,丑者自丑,一照而皆真,这就是生其心处,也就是感应之几,会产生情感体验。尽管朱熹再三声明,穷究物理,是为了实现性理,即实现浑然一理的境界,但在王阳明看来,这是南辕而北辙,越穷物理,越与性理不相干。如果没有这个灵明,天地万物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,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境界可言。
喜怒哀乐之心,与真诚恻怛之心、真实无妄之心,原是一体,美的体验就是善的直觉,也是真的认识,只要是真的和善的,必然也是美的,因此,天地万物一体境界理应包括美的境界。良知即灵明作为天地万物之主,首先是身之主。
这里所说的创造,也不是创造世界的意思,而是能创造出世界的意义,或赋予世界以意义,换句话说,世界的存在靠心而获得其意义。明明德者,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,亲民者,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,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,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。
总之,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说是以良知说为基础,包括知、情、意在内的既存在又流行的整体境界。因为心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同体的,不是主客相对的。
因为他虽然相信良知人人具有,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实现出来,满街是圣人也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,它虽然有存在上的根据,但并不意味着就是现实存在的。总之,天地万物一体境界是包括是非之心与好恶之心在内的整体境界。王阳明说,诚是心之本体[31],即心的本来的存在状态。[44] 这就是他的本末一贯之说。
诚是真实存在的,可称之为真理境界,它是良知的另一种说法。另方面,如果没有审美对象及具体感受,也无所谓美的体验。
以心之本体为天,这是王阳明的说法。程颢在朱熹之前,王阳明在朱熹之后(心之本体是由朱熹提出的)。
这个区别表示出历史的变化,也说明阳明哲学的形上性与思辩性。他所谓理,只是生命价值的法则,这样的法则就在心里,不在心外,因此,不必到事事物物上去穷格、人心天理浑然[24],一切皆备,要相信自己。
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。王阳明所说的心本体,有两方面含义。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,如何与他间隔得。分别言之,有诚、仁、乐之分,合而言之,只是一个境界。
从这样的境界出发去看万事万物,万事万物便有新的意义。这一倾向在王阳明以后有新的发展。
充塞天地中间,只有这个灵明。在他看来,体在用中,用在体中,不可将心体作另一物看,它就在心灵的灵明知觉之中,就在活动之中。
理学家普遍讲宇宙本体,在王阳明看来,心就是宇宙本体。[16] 所谓感应,是指心灵之感应,灵明之感应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